普物实验III
课程简介
《普物实验Ⅲ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,针对物理学和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开设。它是在普物实验Ⅰ,Ⅱ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实验课程,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2个光学实验项目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定律,训练学生实验思维和动手实操能力,学习实验技术与实验方法;培养学生将物理学专业知识、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灵活运用于实践,解决相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;培养学生敢于创新,善于创新,能够学以致用,将物理学相关知识和能力运用于科技创新创业的能力。
通过本课程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学习,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:
课程目标1: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对普通物理学理论知识、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;掌握普通物理实验中的基本研究方法;掌握实验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方法,正确运用有效数字;掌握常用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;了解物理实验的安全防护知识。
课程目标2:掌握常用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性能,及其正确的使用、调节和读数方法;能够按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设备,设计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;能够对简单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,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基础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。
课程目标3:理解普通物理实验中的育人价值,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,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术道德。
课程目标4:强化团队协同合作精神,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,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既定实验任务。
教学内容、重难点和课时安排
实验项目与课程目标支撑关系总表
序号 | 实验项目名称 | 学时数 | 项目类别 | 项目类型 | 支撑课程目标 |
1 | 薄透镜焦距测量 | 3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2 | 劈尖干涉 | 3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3 |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 | 3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4 |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| 3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5 | 自组显微镜 | 3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6 | 分光计的调节及棱镜角的测定 | 3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7 | 测定钠光D双线波长差和相干长度 | 3 | 综合设计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8 | 偏振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| 3 | 综合设计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9 | 棱镜玻璃折射率的测定 | 3 | 综合设计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10 | 掠入射法测定液体的折射率 | 3 | 综合设计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11 | 光栅衍射 | 3 | 综合设计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12 | 夫琅禾费衍射 | 3 | 综合设计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、4 |
实验项目1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观察透镜的成像规律;
(2)光学系统共轴等高的大像追小像调节原理与方法;
(3)凸(凹)透镜焦距的各种测量方法:物距像距法、两次成像法、自准直法、凸透镜辅助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以及视差法;
(4)焦距测量误差的计算与处理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刻理解透镜成像规律;
(2)掌握各种透镜焦距的实验测量方法;
(3)了解透镜的应用。
实验项目2 劈尖干涉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等厚、劈尖干涉原理与条纹特点;
(2)读数显微镜的调节与使用;
(3)利用劈尖干涉测定劈尖夹角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刻理解等厚干涉原理;
(2)掌握用劈尖干涉测定微小角度的方法。
实验项目3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光电效应实验的基本规律;
(2)利用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原理和方法;
(3)测量不同光波长下的截止电压;
(4)分别用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求解普朗克常量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了解光电效应,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方程;
(2)掌握用减速电位法测定普朗克常量;
(3)学会用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。
实验项目4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干涉原理;
(2)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方法;
(3)观察各种干涉条纹;
(4)测量激光波长及其误差计算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简要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发展历史和应用;
(2)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干涉的原理;
(3)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和波长的测量方法。
实验项目5 自组显微镜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多透镜的共轴调节;
(2)各种放大率显微镜;
(3)放大率与结构参数关系的探究;
(4)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显微镜的结构;
(2)深入了解结构参量与放大率的关系;
(3)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和特点。
实验项目6 分光计的调节及棱镜角的测定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分光计的结构与主要功能;
(2)调节和使用分光计的方法;
(3)自准直法测定棱镜角;
(4)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了解分光计的结构,掌握调节和使用分光计的方法;
(2)了解测定棱镜角的方法;
(3)掌握用自准直法测定棱镜角。
实验项目7 测定钠光D双线波长差和相干长度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准单色光钠光D双线作为光源产生干涉的特点;
(2)准单色光钠光D双线作为光源时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;
(3)钠光D双线波长差和相干长度的测量原理;
(4)钠光D双线波长差和相干长度的测量及其误差计算;
实验类别:综合设计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准单色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干涉条纹的特点;
(2)深刻理解钠光D双线波长差和相干长度的测量原理;
(3)掌握以钠光为光源的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;
(4)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前沿动态。
实验项目8 偏振现象的观察与分析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观察光的偏振现象,加深对偏振光基本概念的理解;
(2)实验探究1/2波片对线偏振光的影响;
(3)实验探究1/4波片对线偏振光的影响, 实现椭圆(圆)偏振光的产生与检验;
(4)布儒斯特角和玻璃堆折射率的测量;
(5)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。
实验类别:综合设计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刻理解偏振光的特点与偏振现象;
(2)掌握各种偏振态的产生和检验的实验方法;
(3)了解偏振现象的应用。
实验项目9 棱镜玻璃折射率的测定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最小偏向角法测定棱镜玻璃折射率的原理;
(2)使用分光计测量最小偏向角的两种方法;
(3)测量最小偏向角及其误差计算。
实验类别:综合设计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入了解分光计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,掌握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;
(2)学会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棱镜玻璃的折射率。
实验项目10 掠入射法测定液体的折射率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掠入射法测定透明介质折射率原理;
(2)利用分光计掠入射法测定三棱镜折射率;
(3)利用分光计掠入射法测定酒精折射率。
实验类别:综合设计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刻理解掠入射法的测量原理;
(2)掌握掠入射法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方法。
实验项目11 光栅衍射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光栅衍射原理;
(2)调节分光计观察光栅衍射谱线;
(3)分光计测定光栅常数、光波波长和光栅角色散;
实验类别:综合设计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刻理解光栅的分光原理;
(2)学会测量光栅常数,以及用光栅测光波的波长。
实验项目12 夫琅禾费衍射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、4;3学时)
实验内容:
(1)探索各种实现夫琅和费衍射的光路;
(2)测量夫琅和费圆孔衍射爱里斑的半角宽度,探索孔径与半角宽度的关系;
(3)观测爱里斑的光强分布,探索孔径对衍射条纹光强空间分布的影响;
(4)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。
实验类别:综合设计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刻理解夫琅禾费衍射的产生原理;
(2)掌握夫琅禾费衍射的产生光路;
(3)了解爱里斑的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