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物理实验
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课。本课程与高中物理实验相衔接,教学内容主要为普通物理实验,涵盖力学实验、热学实验和光学实验三部分。本门课程的学习,将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、基本方法、基本技能等方面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,掌握基础物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,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,养成一丝不苟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为其他实验课程的学习、专业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。
通过本课程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学习,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:
课程目标1: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对普通物理学理论知识、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;掌握普通物理实验中的基本研究方法;掌握实验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方法,正确运用有效数字;了解物理实验的安全防护知识。
课程目标2:掌握常用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性能,学会正确的使用、调节和读数方法;能够按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设备,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;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,具有基础科学研究能力、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;掌握常用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;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,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术道德。
课程目标3:强化团队协同合作精神,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,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既定实验任务。
实验项目与课程目标支撑关系总表
序号 | 实验项目名称 | 学时数 | 项目类别 | 项目类型 | 支撑课程目标 |
1 | 物理实验绪论及实验室安全教育 设备及使用规则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 |
2 | 实验误差理论基础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 |
3 | 长度测量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4 | 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5 | 物质密度的测量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6 | 弦振动的研究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7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 |
8 | 拉脱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9 | 制流电路和分压电路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0 | 伏安法测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1 | 示波器的使用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2 | 电表的扩程与校正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3 | 电位差计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4 | LRC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5 |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6 | 劈尖干涉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7 | 显微镜放大率的测量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18 |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 | 2 | 基础 | 必做 | 目标1、2、3 |
实验项目1 物理实验绪论及实验室安全教育(支撑课程目标1)
实验内容:
(1)物理实验课的任务与重要性;
(2)实验室规章制度及各实验室简介;
(3)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;
(4)物理实验室主要的危险源;
(5)实验室安全制度与标识;
(6)常见实验事故应急处理方法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认识“大学物理实验”课程的重要性,掌握“大学物理实验”课程学习的基本环节,了解“大学物理实验”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与具体考核要求;
(2)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,了解普通物理各实验室的基本情况;
(3)了解物理实验的安全防护知识。
实验项目2 实验误差理论基础(支撑课程目标1、2)
实验内容:
(1)实验误差的概念及分类;
(2)实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;
(3)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处理方法;
(4)常用实验数据处理方法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实验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方法,正确运用有效数字;
(2)掌握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。
实验项目3 长度测量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使用钢尺测量金属板的长度,计算其不确定度;
(2)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钢球的直径,计算其体积及其不确定度;
(3)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圆环的外径、内径和厚度,计算其体积及其不确定度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初步掌握基本仪器的结构,了解长度测量仪器的精度和读数;
(2)掌握钢尺、游标卡尺、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;
(3)了解有效数字、误差和不确定度的概念,能够根据测量要求选择测量仪器,并初步掌握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。
实验项目4 单摆测重力加速度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用单摆装置测定本地的重力加速度;
(2)计算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;
(3)验证大摆角条件下单摆的周期公式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熟练掌握米尺、游标卡尺及秒表的使用方法;
(2)掌握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;
(3)掌握重力加速度不确定的计算及分析方法。
实验项目5 物质密度的测量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用静力称衡法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(铜块或铝块)的密度,计算其不确定度;
(2)用静力称衡法测液体(食盐水)的密度,计算其不确定度;
(3)用比重瓶法测液体(食盐水)的密度,计算其不确定度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调整与使用;
(2)掌握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,并了解其中的实验设计思想;
(3)掌握使用比重瓶法测定液体的密度,并了解其中的实验设计思想。
实验项目6 弦振动的研究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测定驻波在弦线上的速度;
(2)测定弦线的线密度;
(3)确定波长与张力的函数关系;
(4)确定频率与驻波数目的函数关系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弦线上驻波的产生原理及实验现象;
(2)掌握驻波波速及弦线的线密度的测定方法。
(3)掌握最小二乘法及图形的数据拟合。
实验项目7 混合法测定金属比热容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用混合法测金属块(铜块和铝块)的比热容;
(2)计算所测金属块比热容的不确定度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用混合法测定物质的比热容的原理,并了解该实验的设计思想;
(2)了解冷却法测定金属比热容的实验原理及其操作步骤;
(3)掌握量热器、温度计等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;
(4)会用混合法测量不同物体的比热容,并进行误差分析。
实验项目8 拉脱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对力敏传感器进行定标;
(2)利用拉脱法测定室温条件下蒸馏水的表面张力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传感器的定标方法;
(2)了解拉脱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;
(3)掌握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。
实验项目9 制流电路和分压电路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测量制流电路的制流特性;
(2)测量分压电路的分压特性;
(3)绘出制流和分压电路特性曲线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电阻箱、滑动变阻器、毫安表、电压表和电源的使用方法;
(2)理解制流和分压两种控制电路的性能和特点;
(3)学会制流与分压电路的选取和使用方法。
实验项目10 伏安法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伏安法测量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;
(2)绘出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二级分压电路的使用方法;
(2)掌握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的测量方法;
(3)学会仪器的正确使用、操作和读数(有效数字)方法。
实验项目11 示波器的使用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利用示波器观察电信号的波形;
(2)利用示波器测量电信号的峰-峰值、周期和相位;
(3)利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熟悉示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;
(2)学会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基本使用方法;
(3)掌握用示波器观察测量电信号的波形、峰-峰值和周期。
实验项目12 电表的扩程与校正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测量表头的内阻;
(2)将表头改装为一个大量程的电流表并校正;
(3)将表头改装为一个大量程的电压表并校正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了解表头的构造及内阻的测量方法;
(2)学会将表头改装为大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;
(3)学会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校正方法。
实验项目13 电位差计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学习电位差计设计方法;
(2)使用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掌握电位差计的结构、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;
(2)学习非线性函数线性化的处理方法;
(3)学会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方法。
实验项目14 LRC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测量LRC串联电路的谐振特性;
(2)分别用电压谐振法和频带宽度法确定品质因数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研究LRC串联电路的谐振特性和谐振条件;
(2)掌握幅频特性的测量方法;
(3)理解品质因数的定义和物理意义。
实验项目15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观察透镜的成像规律;
(2)光学系统共轴等高的大像追小像调节原理与方法;
(3)凸(凹)透镜焦距的各种测量方法:物距像距法、两次成像法、自准直法、凸透镜辅助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以及视差法;
(4)焦距测量误差的计算与处理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刻理解透镜成像规律;
(2)掌握各种透镜焦距的实验测量方法;
(3)了解透镜的应用。
实验项目16 劈尖干涉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等厚、劈尖干涉原理与条纹特点;
(2)读数显微镜的调节与使用;
(3)利用劈尖干涉测定劈尖夹角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:
(1)深刻理解等厚干涉原理;
(2)掌握用劈尖干涉测定微小角度的方法。
实验17 显微镜放大率的测量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显微镜的结构、成像规律、放大原理以及放大率定义;
(2)显微镜放大率的测量原理与方法;
(3)实验系统的调节方法;
(4)放大率测量误差的计算与处理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
(1)深刻理解显微镜的结构与放大过程;
(2)深刻理解显微镜放大率的测量原理与方法;
(3)了解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极限以及解决方法。
实验18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(支撑课程目标1、2、3)
实验内容
(1)光电效应实验的基本规律;
(2)利用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原理和方法;
(3)测量不同光波长下的截止电压;
(4)分别用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求解普朗克常量。
实验类别:基础型。
基本要求
(1)了解光电效应,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方程;
(2)掌握用减速电位法测定普朗克常量;
(3)学会用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。